赵欢:和平守望者
我于2024年5月被部署到南苏丹任务区,当时正值雨季,高温潮湿、蚊虫肆虐,热带疾病频发。我和队友被安排在汤平营区,我们两人挤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集装箱内。由于集装箱较为陈旧,雨水常常从屋顶和墙壁的缝隙中渗透进来,导致室内潮湿不堪,空气中弥漫着霉味。我因为水土不服,生物钟紊乱,导致免疫力下降,皮肤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脸上和身上长满了疹子。
初到任务区,当时国内运输物资未到位,为了不浪费食物,我们经常食用剩饭剩菜。高温湿热环境下,食物极易变质。不幸的是,我食用剩饭后,引发急性肠胃炎。即便如此,我从未休息一天。我知道,我不仅代表中国警察的形象,更承载着国家的荣誉和使命。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勇于担当,克服一切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警察的坚韧与奉献精神。
凭借优异的入职培训表现,我被部署到南苏丹朱巴巡逻队。巡逻工作比较辛苦,我每天需穿20余斤重的防弹衣和防弹头盔开展巡逻。巡逻车大都比较老旧,空调制冷作用较差,车内温度经常高达摄氏四五十度,一天下来,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中暑的情况经常发生。
尽管条件艰苦,但我从不懈怠,积极与当地居民交流,实地了解他们的困难,尽力协助解决。一次,我在巡逻时遇到一位年迈的残疾人普林斯(Prince),因为苏丹战乱,他失去了左臂,也失去所有家人,独身逃难来到南苏丹朱巴3号流民营。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后,我竭尽所能为他提供一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
任务区局势混乱,各种紧急状况突发,2025年1月,朱巴市区域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暴徒打砸抢烧,治安形势较为严峻。我与警队队员临危受命,前往汤平联合作战中心协助开展工作。现场我们迅速评估形势,第一时间对战区人员在外情况和人身安全情况进行摸排,加强车辆调度,确保危险地区人员的安全有序撤离。中国维和警察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任务区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维和警察,不仅要具备勇敢的品质,更需要拥有智慧和应变能力。
作为女性维和警察,我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援助活动,特别注重妇女和儿童的权利保护。一次,在朱巴1号流民营巡逻走访,我遇到当地一名单亲妈妈丽莎(Lisa)和她襁褓中的孩子,她们生活非常困难。我主动与她们建立联系,经常为她们送去食物和生活物资。当丽莎的孩子生病时,我及时联系中国医疗队进行救助。我还为丽莎在联合国营区申请了一份后勤环卫工作,解决她们母女的生活来源问题。此外,我们警队多次到1号流民营学校,开展捐助活动,为孩子们送去文具书包和足球等,并积极协助流民营规划布置足球场地。朱巴流民营1号村长对我们的爱心捐助行为高度评价,表达衷心感谢,并称这是中国和南苏丹友谊的最好见证。
在联南苏团,我多次组织参加联合国女性力量活动,并与当地妇女开展互动交流。一次,我与警队队员到朱巴大学走访,与朱巴大学女大学生围绕“女性权益保护”主题开展座谈,现场介绍中国女性权益保护的现状及促进性别平等的经验做法,我们还鼓励她们发挥女性力量,为自己的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在南苏丹期间,我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等机会,向当地人和联合国同事介绍中国传统风俗习惯。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里,我会与大家共同分享粽子、月饼、饺子等节日美食,与大家分享节日习俗,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5年春节前,我与警队队员一起到非洲孤儿院进行慰问。我们教孩子们写中国字、说中国话,与他们一起唱新年快乐歌、跳非洲当地舞。孩子们非常开心,紧紧围绕着我们,想要学习更多的中国文化。这次活动不仅让当地孩子们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和关怀,也增进了我们对非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我还与警队队员和解放军维和力量一起到朱巴大学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我们通过书法、舞蹈、武术、茶艺等活动,让朱巴大学师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向他们赠送中国“非遗”文化礼品,传递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真诚。
高雅丽:信息技术之花
2024年5月,当我接到去南苏丹维和的通知时,儿子正在准备“小升初”考试。那段时间,我每天早出晚归准备物资、参加培训,只能把闹钟调早半小时给他做早餐。孩子在日记里写道:“妈妈为了准备出征,已经加班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我自己上下学,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有时还要自己吃饭。我知道,等妈妈出征后,我需要自己做更多的事情。我需要妈妈的关心,但我会支持妈妈的工作……”
到达任务区后,我很快就适应了任务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并凭借流利的英语、过硬的警务技能,成功竞聘到任务区总部培训部门,负责当地警察的培训。
在南苏丹这样一个冲突后国家,维和警察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当地警察进行能力建设,提升其执法能力,减少安全真空,为持久和平提供制度保障。
以我培训的南苏丹布鲁克警局为例,缺乏现代化的警务管理系统,信息化手段较为落后,仍依赖传统纸质档案和手工记录。第一次给当地警察上课时,警员约瑟夫告诉我:“去年洪水冲走三个月的案件记录,大家蹲在泥水里抢救文件。”此外,当地多数警员受教育水平有限,计算机和数据管理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复杂的信息化系统;大多数警务单位缺少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基础设施,限制了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推广。
针对这些问题,我首先联合联合国相关领域专家改进南苏丹现行数据管理软件,开发适合初级技术水平人员使用的警务管理软件;多方申请,帮助南苏丹当地警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备条件,提高网络稳定性。
此外,我还根据自己的实地培训经验,制定了适合当地警察的培训方法。例如,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让学员动手操作,而不是只听讲解;分层次培训,基础薄弱者先学习基本计算机知识,熟练者直接进入数据库操作培训;演示+实操,由培训师现场演示数据录入流程,学员跟随操作;提供标准化表单,使用简单、易懂的表单结构,减少数据填写错误;设置数据验证机制,如必填项提醒、格式检查等,降低错误率;短期集中培训+长期跟踪辅导,初期强化训练,后期通过远程或现场指导解决问题。
在布鲁克警局,我手把手教老警长约翰用电脑。他用传统的纸笔记录了20多年卷宗,但现在他已经能把键盘敲得啪啪响,他说这样才像在办案。不仅如此,他已经能带着新人录入案件,键盘声比雨季的雨点还密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警阿莎。她每天背着6个月大的婴儿来上课,婴儿哭闹时就边喂奶边背快捷键口诀。结业考试那天,她第一个完成答卷,并在教室外感谢我曾经教会她制作标准化表单。上个月,她给我看了她的新工作证,背面印着刚启用的警局数据库二维码。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比扶桑花还美。
给当地警察培训的过程很辛苦,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值得百分之百的努力和付出!通过多措并举,我的培训提高了当地警察的工作效率,我的培训方法得到了当地警察的认可,当地警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每次去布鲁克警局,都能听到大家亲切地称呼我"Chinese IT Lady",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无论身处何地,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作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老师,我的课堂内容不仅限于警务培训,更延伸到关爱孩子的未来。我相信,每一个被点燃的求知之光,都将成为未来和平的基石。
我深知,和平不仅仅是今天的安宁,更是孩子们的未来。因此,在任务之外,我仍心系教育,关心当地儿童的成长和学习,用爱与智慧播撒希望的种子。我亲自参与新华社关于南苏丹流民营教育的直播,一场直播点击量破百万,用实际行动呼吁国际社会对流民营儿童的关注。我数次深入流民营学校,为当地孩子送去生活必需品、学习用具,鼓励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有一次,我在流民营见到一个叫比特的小男孩,他把作业本写得密密麻麻,说省下来的纸可以给弟弟画画。我教他用旧矿泉水瓶做笔筒,他转头就教会了20多个孩子。
陈昆:我的维和夙愿
我叫陈昆,是天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二支队的一名民警,平时负责中国公民因私出入境证件的受理、审批、核查等工作。2024年5月22日,我们天津市公安局的4名警察,与来自其他城市的8名警察组成中国第十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来到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我49岁,是此次维和警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维和是我多年的夙愿,所以我主动跟领队表态要下战区,把留在首都朱巴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志。
我和另一名队员到达波尔战区,在这里要面对高温高湿、蚊虫肆虐、缺吃少喝的恶劣环境,以及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工作内容.经过短暂的培训,我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凭借认真的工作态度、出色的学习能力、精湛的驾驶技术和扎实的英语功底,我迅速掌握了维和工作的要点。不管是日常巡逻、短途步巡还是组织培训当地警察,我都积极地冲在前面。南苏丹是一夫多妻制国家,妇女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都低于男性。我要让当地人看看,女人可以开汽车,可以为联合国工作,在他们心目中留下职业女性的形象。女性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生儿育女、照顾家庭上,必须接受教育,增加就业几率;经济独立,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2024年9月11日,我被派驻到边境城镇阿科波,那里只有一个小营地,条件比波尔还艰苦,没有手机网络、没有热水洗澡、没有可以开车的路,当地人几乎不会说英语,出去巡逻需要带着翻译。我和另一位维和警察,加上一位军事观察员、一位当地翻译组成维和小组,穿上雨靴,每天跋涉在泥泞的道路上,穿梭在人群中,从镇政府、移民局、派出所,到学校、药店、商铺,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最难受的是短距离步行巡逻的时候,需要穿上厚重的防弹衣并戴上头盔,基本上刚出营地,身上就已经湿透了。为了跟当地人打成一片,我学会了几句努尔族语,了解了当地的一些习俗,还教会几个当地小孩用中文说 “你好” 。我们的报告和照片还登上了联合国的公众媒体,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维和工作意义重大,是非常难得的人生体验,与之相比,安全威胁、艰苦的生活环境、传染病焦虑以及对家人的思念都显得微不足道;只要能给当地居民、难民、妇女、儿童提供及时的保护,为南苏丹的和平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吃多少苦我都无怨无悔。■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