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科学合理的基层派出所运行模式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1/8/5 10:20:54浏览次数:18826
|
文·宋伟 重庆市大足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乡”。近年来,大足县公安局科学调整基层派出所布局,完善“两区”(街区、社区)防控覆盖,以科技信息为引领,实施动态式管理模式,社会治安逐年好转,重特大案件发案率不断下降,实现了连续4年现行命案破案率100%。 精兵简政,优化设施,做大做强基层派出所。大足县拥有人口96万余人,32个(街道)镇,城镇常住人口9万余人,曾有派出所22个,造成部分派出所人员不齐,工作开展十分吃力,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根据精兵简政、做大做强派出所的整体思路,经过改革和精简整编,目前全县拥有派出所15个,设置合理,人数达203人,与新型交巡警警务机制配合,实现了社区和街区防控的全面覆盖,特别是在派出所的警务车辆、装备及经费保障上,基本达到“收支平衡”,民警职级待遇也得到进一步落实,民警对派出所的归属感和整体战斗力显著增强。 重点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派出所良性竞争。由于全县城乡结合地域较广,派出所发展十分不平衡,县公安局通过以点带面,推进派出所之间的良性竞争,重点精心打造社会治安较复杂的东门、北门和朝阳街派出所。经过几年的硬软件建设,东门、北门派出所通过公安部一级派出所验收,朝阳街派出所也实现了一级派出所申报验收。这三个派出所相继建立了辖区视频监控中心,扩展了警方的“眼睛”,实现了对重点路段和场所的全天候监管。同时,通过这三个派出所的辐射作用,有力促进和支持了周边派出所的工作,为合理调度警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连线防控,消除盲区,成效显著。经过改革,各派出所辖区的防控和打击实现了无缝对接,收放自如。县内任何一处发生重特大案事件,县局指挥中心都能在10分钟内调动全县各主要派出所警力实现三级防控,全面封锁进出大足县的主要通道,完成对嫌疑人员的排查。 强化科技信息化技能运用,让派出所触角延伸至各个角落。大足县公安局针对派出所工作内容,率先在所有派出所完成了信息采集室建设工作,在各娱乐场所、宾馆和网吧建立起了人员信息录入系统,并与公安在逃人员等系统实现了对接,确保了对场所流动人员的动态管理。同时,大足县公安局在有条件的派出所建立二级指挥中心,通过市、县、派出所的三级预警和指挥,实现了警力的适时联动与调度。 加强规范化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基层派出所作为一线执法单位,与群众打交道十分频繁,良好的形象、公正的执法体现的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威信,更彰显着公安民警的形象。大足县公安局自2004年开始推进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工作,至目前,全局15个派出所全部完成了从办公桌放置、床上被子叠放,以及枪支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民警从出警到办案都做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让群众感到了派出所“人精神、物整洁、办事公、自身廉”。同时,大足县公安局还积极探索派出所规范化建设长效制度,制定了派出所内务规范化建设规定等一系列相关要求。2010年年底,在重庆市公安局对全市公安机关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中,大足县公安局派出所规范化建设率先一次性达标,其工作经验被市公安局高度肯定并向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推广学习。 多渠道充实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个派出所素质。以前,大足县公安局注重机关建设,将大量优秀派出所基层民警调到机关各警种工作,造成派出所工作出现了断档,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业务工作推进困难。近年来,大足县公安局一改往日的做法,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民警下放到派出所,并坚持从派出所优秀民警中提拔选任干部,切实推进派出所人员素质的提高。近3年来,大足县公安局连续几次招录的106名新民警,不管是大专学历还是大学本科学历或者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全都下放到一线派出所工作。高素质的人才也推动了派出所工作的进步。同时,一批学历高、年纪轻的民警从派出所民警岗位提拔到领导岗位,在年轻民警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以教育培训为纽带,保持派出所队伍持续发展。教育培训是保持公安队伍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大足县公安局一直重视派出所民警的培训工作,确保了当前派出所人员变动,效绩不变;工作变动,能力不变。一是抓好“传帮带”,实现新老连续。凡是进入派出所的新民警,都会被指定一名“老师”进行全面帮带,并将“学生”的成绩纳入“老师”的考核内容,确保了“老师”倾囊相授。二是注重“干中练”。结合实际,根据民警自身不同的具体情况,从基础起步,薄弱入手,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能力训练,有力地促进了民警信息化运用和执法办案水平的提高。三是学习培训制度科学化。针对派出所人员变动相对频繁的现实情况,大足县公安局为派出所制定了科学的培训制度,保证了派出所人员素质的稳定。 (作者系重庆市大足县县长助理、公安局局长)
编辑:派出所工作----石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