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类别为犯罪研究的图书列表

  • 1页,每页显示 10 条记录, 共 40 条记录
谁在犯罪
条码:9787565335495
作者:李玫瑾
定价:78.00
开本:16开5
版印次:1/6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4-10
到网上书城看看
本书以“谁在犯罪”为主题,以犯罪防控为目的,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员展开调查,结合典型个案的调查访谈,寻找犯罪人的可辨析特征及处于犯罪危险临界状态的心理征象;同时探寻犯罪人及犯罪心理发生的路径,为犯罪防控提供更为具体的犯罪心理画像。 全书共有13章。 第一章“犯罪防控”,回顾了人类对于犯罪防控的种种努力和各种思路; 第二章“谁在犯罪”,探讨了“危险人格”与“危险心结”这两类人的犯罪比例及特征; 第三章“简论心理”,以心理为视角探究人犯罪的原因和分类,本章对心理现象的概述,既以诸多心理学科为基础,又与本书研究的犯罪人分类、犯罪心理分类相互对; 第四章“危险心结”,分析了“危险心结”的内涵与外延,犯罪人与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有所不同。危险心结有三个特点,起因于失败、心结于不甘,危险在弥补。危险心结与缺陷人格还密切相关,有人格缺陷的人更容易出现危险心结。对于这类犯罪心理现象的认识和防控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第五章解析“知结”引起的犯罪心理现象。“知结”是危险心结中最多见的一类,危险的知结引起的犯罪多见于有针对性的报复; 第六章解析“情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危险情结引发的犯罪多为严重暴力行为,犯罪目标出现泛化,表现为滥杀无辜; 第七章解析“意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意结多发生在意识层面之间。如:意识与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具象为“上堵下突”。当内在潜伏的心理动力内容强烈到冲破意识的束缚、已经显现于外在表现时;或个体不能面对具有隐私性、需要遮掩的心理内容被暴露于外时,个体会出现有意、也可能出现下意识地举动予以压制,甚至通过犯罪行为来达到遮掩和压制的目的,这种心理现象就为危险意结; 第八章概述“危险人格”的内涵与外延。这类人一旦开始犯罪,其后的犯罪不再需要外部刺激诱发,犯罪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享受和生存方式。危险人格大致有三类: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第九章解析“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反社会人格属于变态心理学的术语。这类人若犯罪,可以毫无顾忌,善于谋划,冷酷至极。早期犯罪学家将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称为“悖德狂”或“道德白痴”。这类人格的危险性显现时间较早,容易观察识别; 第十章解析“犯罪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大多因养育中缺乏情感造成。他们过早脱离家庭、脱离学校教育,基本社会化有严重缺失。初期犯罪只为生存,最后却无恶不作。成年后犯罪已经成为满足基本生存的手段。这类人格的显现特征以家庭为观察焦点。在社会中容易被发现,如果社会力量及早干预可以减少这种危险人格的发生; 第十一章解析“缺陷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在危险人格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还与危险心结有相当多的交叉。人格缺陷往往源于早年家庭的宠溺抚养和骄纵。他们有正常生活的背景,能与人正常交际,唯独在处理生活难题、尤其遇到困难和阻碍时,他们表现得更为任性、自私和不择手段。犯罪是他们排除障碍、满足欲望的常用手段。当他们将犯罪不断地用于达到目的、满足欲望时,就具有人格缺陷导致的持续或重复犯罪的模式。人格缺陷也容易导致危险心结的发生。这类人员的危险性识别比前两类要相对困难些; 第十二章辨析“异常犯罪的能力判断”。异常犯罪与危险心结非常接近,但又在专业上有明显区别。危险心结重在解析不同于危险人格的犯罪心因。而异常犯罪则重点解析作案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危险心结是理解异常犯罪的重要基础。同时,异常犯罪心理辨析还涉及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能力”。针对近年司法实践中多起严重刑事犯罪涉及作案人的司法鉴定,原本需要鉴定的是能力,结果变成鉴定的是有无精神病。精神病与能力是绝对不能替代的概念,更不是同一客观现象。辨析异常犯罪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行为异常不等于人的异常;人的异常不等于精神病人;精神有病不等于无责任能力。作者期待这一观点能够引起刑事法学家与司法实务领域的重视; 第十三章 探讨“犯罪防控策略”是本书的应用价值所在。本章提出,对于初犯年龄小、出现二次犯罪、具有与兴趣、嗜好有关的犯罪一定要进行人格有无危险性的评估与辨别。对于“有机会就犯罪”的倾向需要有防控意识的专业识别与监控,这部分工作如果落实,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迅速制止某些危险的犯罪危害。本章还论述了“犯罪心理问题大多源于早年,早年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社会开展预防犯罪应该从“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的努力开始,这是减少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的重中之重。最后,提出建议:如同普及养生知识,要以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心理学的养心知识,这种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突发、变态等犯罪心理现象。 总之,研究犯罪心理现象和了解这一学科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点,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从而知道如何修身养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防止犯罪侵害。
谁在犯罪
条码:9787565335495
作者:李玫瑾
定价:78.00
开本:16开5
版印次:1/5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4-04
到网上书城看看
本书以“谁在犯罪”为主题,以犯罪防控为目的,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员展开调查,结合典型个案的调查访谈,寻找犯罪人的可辨析特征及处于犯罪危险临界状态的心理征象;同时探寻犯罪人及犯罪心理发生的路径,为犯罪防控提供更为具体的犯罪心理画像。 全书共有13章。 第一章“犯罪防控”,回顾了人类对于犯罪防控的种种努力和各种思路; 第二章“谁在犯罪”,探讨了“危险人格”与“危险心结”这两类人的犯罪比例及特征; 第三章“简论心理”,以心理为视角探究人犯罪的原因和分类,本章对心理现象的概述,既以诸多心理学科为基础,又与本书研究的犯罪人分类、犯罪心理分类相互对; 第四章“危险心结”,分析了“危险心结”的内涵与外延,犯罪人与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有所不同。危险心结有三个特点,起因于失败、心结于不甘,危险在弥补。危险心结与缺陷人格还密切相关,有人格缺陷的人更容易出现危险心结。对于这类犯罪心理现象的认识和防控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第五章解析“知结”引起的犯罪心理现象。“知结”是危险心结中最多见的一类,危险的知结引起的犯罪多见于有针对性的报复; 第六章解析“情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危险情结引发的犯罪多为严重暴力行为,犯罪目标出现泛化,表现为滥杀无辜; 第七章解析“意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意结多发生在意识层面之间。如:意识与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具象为“上堵下突”。当内在潜伏的心理动力内容强烈到冲破意识的束缚、已经显现于外在表现时;或个体不能面对具有隐私性、需要遮掩的心理内容被暴露于外时,个体会出现有意、也可能出现下意识地举动予以压制,甚至通过犯罪行为来达到遮掩和压制的目的,这种心理现象就为危险意结; 第八章概述“危险人格”的内涵与外延。这类人一旦开始犯罪,其后的犯罪不再需要外部刺激诱发,犯罪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享受和生存方式。危险人格大致有三类: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第九章解析“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反社会人格属于变态心理学的术语。这类人若犯罪,可以毫无顾忌,善于谋划,冷酷至极。早期犯罪学家将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称为“悖德狂”或“道德白痴”。这类人格的危险性显现时间较早,容易观察识别; 第十章解析“犯罪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大多因养育中缺乏情感造成。他们过早脱离家庭、脱离学校教育,基本社会化有严重缺失。初期犯罪只为生存,最后却无恶不作。成年后犯罪已经成为满足基本生存的手段。这类人格的显现特征以家庭为观察焦点。在社会中容易被发现,如果社会力量及早干预可以减少这种危险人格的发生; 第十一章解析“缺陷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在危险人格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还与危险心结有相当多的交叉。人格缺陷往往源于早年家庭的宠溺抚养和骄纵。他们有正常生活的背景,能与人正常交际,唯独在处理生活难题、尤其遇到困难和阻碍时,他们表现得更为任性、自私和不择手段。犯罪是他们排除障碍、满足欲望的常用手段。当他们将犯罪不断地用于达到目的、满足欲望时,就具有人格缺陷导致的持续或重复犯罪的模式。人格缺陷也容易导致危险心结的发生。这类人员的危险性识别比前两类要相对困难些; 第十二章辨析“异常犯罪的能力判断”。异常犯罪与危险心结非常接近,但又在专业上有明显区别。危险心结重在解析不同于危险人格的犯罪心因。而异常犯罪则重点解析作案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危险心结是理解异常犯罪的重要基础。同时,异常犯罪心理辨析还涉及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能力”。针对近年司法实践中多起严重刑事犯罪涉及作案人的司法鉴定,原本需要鉴定的是能力,结果变成鉴定的是有无精神病。精神病与能力是绝对不能替代的概念,更不是同一客观现象。辨析异常犯罪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行为异常不等于人的异常;人的异常不等于精神病人;精神有病不等于无责任能力。作者期待这一观点能够引起刑事法学家与司法实务领域的重视; 第十三章 探讨“犯罪防控策略”是本书的应用价值所在。本章提出,对于初犯年龄小、出现二次犯罪、具有与兴趣、嗜好有关的犯罪一定要进行人格有无危险性的评估与辨别。对于“有机会就犯罪”的倾向需要有防控意识的专业识别与监控,这部分工作如果落实,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迅速制止某些危险的犯罪危害。本章还论述了“犯罪心理问题大多源于早年,早年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社会开展预防犯罪应该从“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的努力开始,这是减少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的重中之重。最后,提出建议:如同普及养生知识,要以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心理学的养心知识,这种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突发、变态等犯罪心理现象。 总之,研究犯罪心理现象和了解这一学科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点,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从而知道如何修身养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防止犯罪侵害。
犯罪学基础教程(第2版)
条码:9787565347696
作者:杨学锋
定价:40.00
开本:32开
版印次:2/8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4-02
到网上书城看看
犯罪学是惟一的全景式研究犯罪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是公安高校的公安专业乃至综合大学的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书内容贴合犯罪学教学。 全书预估25万字,共分为十一章,内容涵盖了以下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犯罪学基本概念和犯罪学发展简史)、第二部分犯罪现象论(包括犯罪测量和我国大陆的犯罪态势)、第三部分犯罪原因论(包括犯罪生物学与犯罪社会学理论,尤以犯罪社会学为重点)、第四部分被害人学初步、第五部分犯罪对策论、第六部分类型论(包括暴力犯罪、财产犯罪、青少年犯罪)。
谁在犯罪
条码:9787565335495
作者:李玫瑾
定价:78.00
开本:16开5
版印次:1/4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2-11
到网上书城看看
本书以“谁在犯罪”为主题,以犯罪防控为目的,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员展开调查,结合典型个案的调查访谈,寻找犯罪人的可辨析特征及处于犯罪危险临界状态的心理征象;同时探寻犯罪人及犯罪心理发生的路径,为犯罪防控提供更为具体的犯罪心理画像。 全书共有13章。 第一章“犯罪防控”,回顾了人类对于犯罪防控的种种努力和各种思路; 第二章“谁在犯罪”,探讨了“危险人格”与“危险心结”这两类人的犯罪比例及特征; 第三章“简论心理”,以心理为视角探究人犯罪的原因和分类,本章对心理现象的概述,既以诸多心理学科为基础,又与本书研究的犯罪人分类、犯罪心理分类相互对; 第四章“危险心结”,分析了“危险心结”的内涵与外延,犯罪人与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有所不同。危险心结有三个特点,起因于失败、心结于不甘,危险在弥补。危险心结与缺陷人格还密切相关,有人格缺陷的人更容易出现危险心结。对于这类犯罪心理现象的认识和防控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第五章解析“知结”引起的犯罪心理现象。“知结”是危险心结中最多见的一类,危险的知结引起的犯罪多见于有针对性的报复; 第六章解析“情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危险情结引发的犯罪多为严重暴力行为,犯罪目标出现泛化,表现为滥杀无辜; 第七章解析“意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意结多发生在意识层面之间。如:意识与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具象为“上堵下突”。当内在潜伏的心理动力内容强烈到冲破意识的束缚、已经显现于外在表现时;或个体不能面对具有隐私性、需要遮掩的心理内容被暴露于外时,个体会出现有意、也可能出现下意识地举动予以压制,甚至通过犯罪行为来达到遮掩和压制的目的,这种心理现象就为危险意结; 第八章概述“危险人格”的内涵与外延。这类人一旦开始犯罪,其后的犯罪不再需要外部刺激诱发,犯罪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享受和生存方式。危险人格大致有三类: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第九章解析“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反社会人格属于变态心理学的术语。这类人若犯罪,可以毫无顾忌,善于谋划,冷酷至极。早期犯罪学家将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称为“悖德狂”或“道德白痴”。这类人格的危险性显现时间较早,容易观察识别; 第十章解析“犯罪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大多因养育中缺乏情感造成。他们过早脱离家庭、脱离学校教育,基本社会化有严重缺失。初期犯罪只为生存,最后却无恶不作。成年后犯罪已经成为满足基本生存的手段。这类人格的显现特征以家庭为观察焦点。在社会中容易被发现,如果社会力量及早干预可以减少这种危险人格的发生; 第十一章解析“缺陷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在危险人格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还与危险心结有相当多的交叉。人格缺陷往往源于早年家庭的宠溺抚养和骄纵。他们有正常生活的背景,能与人正常交际,唯独在处理生活难题、尤其遇到困难和阻碍时,他们表现得更为任性、自私和不择手段。犯罪是他们排除障碍、满足欲望的常用手段。当他们将犯罪不断地用于达到目的、满足欲望时,就具有人格缺陷导致的持续或重复犯罪的模式。人格缺陷也容易导致危险心结的发生。这类人员的危险性识别比前两类要相对困难些; 第十二章辨析“异常犯罪的能力判断”。异常犯罪与危险心结非常接近,但又在专业上有明显区别。危险心结重在解析不同于危险人格的犯罪心因。而异常犯罪则重点解析作案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危险心结是理解异常犯罪的重要基础。同时,异常犯罪心理辨析还涉及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能力”。针对近年司法实践中多起严重刑事犯罪涉及作案人的司法鉴定,原本需要鉴定的是能力,结果变成鉴定的是有无精神病。精神病与能力是绝对不能替代的概念,更不是同一客观现象。辨析异常犯罪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行为异常不等于人的异常;人的异常不等于精神病人;精神有病不等于无责任能力。作者期待这一观点能够引起刑事法学家与司法实务领域的重视; 第十三章 探讨“犯罪防控策略”是本书的应用价值所在。本章提出,对于初犯年龄小、出现二次犯罪、具有与兴趣、嗜好有关的犯罪一定要进行人格有无危险性的评估与辨别。对于“有机会就犯罪”的倾向需要有防控意识的专业识别与监控,这部分工作如果落实,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迅速制止某些危险的犯罪危害。本章还论述了“犯罪心理问题大多源于早年,早年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社会开展预防犯罪应该从“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的努力开始,这是减少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的重中之重。最后,提出建议:如同普及养生知识,要以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心理学的养心知识,这种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突发、变态等犯罪心理现象。 总之,研究犯罪心理现象和了解这一学科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点,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从而知道如何修身养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防止犯罪侵害。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
条码:9787565301308
作者:李玫瑾
定价:58.00
开本:16开1
版印次:2/16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2-07
到网上书城看看
本书通过共分13部分,论述了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巨大作用。包括犯罪防控、危险人格、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犯罪人格犯罪解析、缺陷人格犯罪解析、危险心结、意结类犯罪心理等内容。见解独到,论述深刻,对于作好犯罪预防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 本书2010年2月出版后,印刷3000册已销售完毕,现作者提出重新修订,进一步完善其内容,并包销2000册,建议修订后,公开出版发行!
犯罪情报分析
条码:9787565333262
作者:陈刚
定价:45.00
开本:16开2
版印次:1/2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1-09
到网上书城看看
内容分6章,包括犯罪情报信息和分析概述,犯罪情报分析的方法和工作流程,战略性犯罪情报分析,战术性犯罪情报分析。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
条码:9787565301308
作者:李玫瑾
定价:58.00
开本:16开1
版印次:2/15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1-07
到网上书城看看
本书通过共分13部分,论述了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巨大作用。包括犯罪防控、危险人格、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犯罪人格犯罪解析、缺陷人格犯罪解析、危险心结、意结类犯罪心理等内容。见解独到,论述深刻,对于作好犯罪预防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 本书2010年2月出版后,印刷3000册已销售完毕,现作者提出重新修订,进一步完善其内容,并包销2000册,建议修订后,公开出版发行!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
条码:9787565301308
作者:李玫瑾
定价:58.00
开本:16开1
版印次:2/14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1-05
到网上书城看看
本书通过共分13部分,论述了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巨大作用。包括犯罪防控、危险人格、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犯罪人格犯罪解析、缺陷人格犯罪解析、危险心结、意结类犯罪心理等内容。见解独到,论述深刻,对于作好犯罪预防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 本书2010年2月出版后,印刷3000册已销售完毕,现作者提出重新修订,进一步完善其内容,并包销2000册,建议修订后,公开出版发行!
谁在犯罪
条码:9787565335495
作者:李玫瑾
定价:78.00
开本:16开5
版印次:1/3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20-04
到网上书城看看
本书以“谁在犯罪”为主题,以犯罪防控为目的,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员展开调查,结合典型个案的调查访谈,寻找犯罪人的可辨析特征及处于犯罪危险临界状态的心理征象;同时探寻犯罪人及犯罪心理发生的路径,为犯罪防控提供更为具体的犯罪心理画像。 全书共有13章。 第一章“犯罪防控”,回顾了人类对于犯罪防控的种种努力和各种思路; 第二章“谁在犯罪”,探讨了“危险人格”与“危险心结”这两类人的犯罪比例及特征; 第三章“简论心理”,以心理为视角探究人犯罪的原因和分类,本章对心理现象的概述,既以诸多心理学科为基础,又与本书研究的犯罪人分类、犯罪心理分类相互对; 第四章“危险心结”,分析了“危险心结”的内涵与外延,犯罪人与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有所不同。危险心结有三个特点,起因于失败、心结于不甘,危险在弥补。危险心结与缺陷人格还密切相关,有人格缺陷的人更容易出现危险心结。对于这类犯罪心理现象的认识和防控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第五章解析“知结”引起的犯罪心理现象。“知结”是危险心结中最多见的一类,危险的知结引起的犯罪多见于有针对性的报复; 第六章解析“情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危险情结引发的犯罪多为严重暴力行为,犯罪目标出现泛化,表现为滥杀无辜; 第七章解析“意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意结多发生在意识层面之间。如:意识与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具象为“上堵下突”。当内在潜伏的心理动力内容强烈到冲破意识的束缚、已经显现于外在表现时;或个体不能面对具有隐私性、需要遮掩的心理内容被暴露于外时,个体会出现有意、也可能出现下意识地举动予以压制,甚至通过犯罪行为来达到遮掩和压制的目的,这种心理现象就为危险意结; 第八章概述“危险人格”的内涵与外延。这类人一旦开始犯罪,其后的犯罪不再需要外部刺激诱发,犯罪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享受和生存方式。危险人格大致有三类: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第九章解析“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反社会人格属于变态心理学的术语。这类人若犯罪,可以毫无顾忌,善于谋划,冷酷至极。早期犯罪学家将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称为“悖德狂”或“道德白痴”。这类人格的危险性显现时间较早,容易观察识别; 第十章解析“犯罪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大多因养育中缺乏情感造成。他们过早脱离家庭、脱离学校教育,基本社会化有严重缺失。初期犯罪只为生存,最后却无恶不作。成年后犯罪已经成为满足基本生存的手段。这类人格的显现特征以家庭为观察焦点。在社会中容易被发现,如果社会力量及早干预可以减少这种危险人格的发生; 第十一章解析“缺陷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在危险人格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还与危险心结有相当多的交叉。人格缺陷往往源于早年家庭的宠溺抚养和骄纵。他们有正常生活的背景,能与人正常交际,唯独在处理生活难题、尤其遇到困难和阻碍时,他们表现得更为任性、自私和不择手段。犯罪是他们排除障碍、满足欲望的常用手段。当他们将犯罪不断地用于达到目的、满足欲望时,就具有人格缺陷导致的持续或重复犯罪的模式。人格缺陷也容易导致危险心结的发生。这类人员的危险性识别比前两类要相对困难些; 第十二章辨析“异常犯罪的能力判断”。异常犯罪与危险心结非常接近,但又在专业上有明显区别。危险心结重在解析不同于危险人格的犯罪心因。而异常犯罪则重点解析作案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危险心结是理解异常犯罪的重要基础。同时,异常犯罪心理辨析还涉及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能力”。针对近年司法实践中多起严重刑事犯罪涉及作案人的司法鉴定,原本需要鉴定的是能力,结果变成鉴定的是有无精神病。精神病与能力是绝对不能替代的概念,更不是同一客观现象。辨析异常犯罪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行为异常不等于人的异常;人的异常不等于精神病人;精神有病不等于无责任能力。作者期待这一观点能够引起刑事法学家与司法实务领域的重视; 第十三章 探讨“犯罪防控策略”是本书的应用价值所在。本章提出,对于初犯年龄小、出现二次犯罪、具有与兴趣、嗜好有关的犯罪一定要进行人格有无危险性的评估与辨别。对于“有机会就犯罪”的倾向需要有防控意识的专业识别与监控,这部分工作如果落实,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迅速制止某些危险的犯罪危害。本章还论述了“犯罪心理问题大多源于早年,早年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社会开展预防犯罪应该从“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的努力开始,这是减少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的重中之重。最后,提出建议:如同普及养生知识,要以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心理学的养心知识,这种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突发、变态等犯罪心理现象。 总之,研究犯罪心理现象和了解这一学科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点,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从而知道如何修身养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防止犯罪侵害。
谁在犯罪
条码:9787565335495
作者:李玫瑾
定价:78.00
开本:16开5
版印次:1/2
分类:犯罪研究
发行:公开
出版:2019-07
到网上书城看看
本书以“谁在犯罪”为主题,以犯罪防控为目的,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员展开调查,结合典型个案的调查访谈,寻找犯罪人的可辨析特征及处于犯罪危险临界状态的心理征象;同时探寻犯罪人及犯罪心理发生的路径,为犯罪防控提供更为具体的犯罪心理画像。 全书共有13章。 第一章“犯罪防控”,回顾了人类对于犯罪防控的种种努力和各种思路; 第二章“谁在犯罪”,探讨了“危险人格”与“危险心结”这两类人的犯罪比例及特征; 第三章“简论心理”,以心理为视角探究人犯罪的原因和分类,本章对心理现象的概述,既以诸多心理学科为基础,又与本书研究的犯罪人分类、犯罪心理分类相互对; 第四章“危险心结”,分析了“危险心结”的内涵与外延,犯罪人与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有所不同。危险心结有三个特点,起因于失败、心结于不甘,危险在弥补。危险心结与缺陷人格还密切相关,有人格缺陷的人更容易出现危险心结。对于这类犯罪心理现象的认识和防控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第五章解析“知结”引起的犯罪心理现象。“知结”是危险心结中最多见的一类,危险的知结引起的犯罪多见于有针对性的报复; 第六章解析“情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危险情结引发的犯罪多为严重暴力行为,犯罪目标出现泛化,表现为滥杀无辜; 第七章解析“意结”所致的犯罪心理现象。意结多发生在意识层面之间。如:意识与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具象为“上堵下突”。当内在潜伏的心理动力内容强烈到冲破意识的束缚、已经显现于外在表现时;或个体不能面对具有隐私性、需要遮掩的心理内容被暴露于外时,个体会出现有意、也可能出现下意识地举动予以压制,甚至通过犯罪行为来达到遮掩和压制的目的,这种心理现象就为危险意结; 第八章概述“危险人格”的内涵与外延。这类人一旦开始犯罪,其后的犯罪不再需要外部刺激诱发,犯罪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享受和生存方式。危险人格大致有三类: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第九章解析“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反社会人格属于变态心理学的术语。这类人若犯罪,可以毫无顾忌,善于谋划,冷酷至极。早期犯罪学家将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称为“悖德狂”或“道德白痴”。这类人格的危险性显现时间较早,容易观察识别; 第十章解析“犯罪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大多因养育中缺乏情感造成。他们过早脱离家庭、脱离学校教育,基本社会化有严重缺失。初期犯罪只为生存,最后却无恶不作。成年后犯罪已经成为满足基本生存的手段。这类人格的显现特征以家庭为观察焦点。在社会中容易被发现,如果社会力量及早干预可以减少这种危险人格的发生; 第十一章解析“缺陷人格”的犯罪心理现象。这类人格在危险人格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还与危险心结有相当多的交叉。人格缺陷往往源于早年家庭的宠溺抚养和骄纵。他们有正常生活的背景,能与人正常交际,唯独在处理生活难题、尤其遇到困难和阻碍时,他们表现得更为任性、自私和不择手段。犯罪是他们排除障碍、满足欲望的常用手段。当他们将犯罪不断地用于达到目的、满足欲望时,就具有人格缺陷导致的持续或重复犯罪的模式。人格缺陷也容易导致危险心结的发生。这类人员的危险性识别比前两类要相对困难些; 第十二章辨析“异常犯罪的能力判断”。异常犯罪与危险心结非常接近,但又在专业上有明显区别。危险心结重在解析不同于危险人格的犯罪心因。而异常犯罪则重点解析作案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危险心结是理解异常犯罪的重要基础。同时,异常犯罪心理辨析还涉及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能力”。针对近年司法实践中多起严重刑事犯罪涉及作案人的司法鉴定,原本需要鉴定的是能力,结果变成鉴定的是有无精神病。精神病与能力是绝对不能替代的概念,更不是同一客观现象。辨析异常犯罪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行为异常不等于人的异常;人的异常不等于精神病人;精神有病不等于无责任能力。作者期待这一观点能够引起刑事法学家与司法实务领域的重视; 第十三章 探讨“犯罪防控策略”是本书的应用价值所在。本章提出,对于初犯年龄小、出现二次犯罪、具有与兴趣、嗜好有关的犯罪一定要进行人格有无危险性的评估与辨别。对于“有机会就犯罪”的倾向需要有防控意识的专业识别与监控,这部分工作如果落实,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迅速制止某些危险的犯罪危害。本章还论述了“犯罪心理问题大多源于早年,早年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社会开展预防犯罪应该从“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的努力开始,这是减少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的重中之重。最后,提出建议:如同普及养生知识,要以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心理学的养心知识,这种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突发、变态等犯罪心理现象。 总之,研究犯罪心理现象和了解这一学科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点,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从而知道如何修身养心,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防止犯罪侵害。
1 2 3 4  1 页  共 4 页( 40 条  记录)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